一、“厚德楼”命名的文化解读
学校将办公楼命名为“厚德楼”。
“厚德”的楼名来自于《周易大传》。《大传》曰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
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呢?
我们认为,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在《周易大传》的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和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两句名言之中。一方面,在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中,《周易大传》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,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,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。另一个方面,中华民族具有发愤图强的传统,与《易传》的名言也不无联系。
《易传》虽然不是孔子所著,但确实是孔学的发展。孔子赞扬“刚毅’,曾子提倡“宏毅”等这些自强不息精神。《周易集解》引干宝云:“凡勉强以进德,不必须在位也。故尧舜一日万机,文王日昃不暇食,仲尼终夜不寝,颜子欲罢不能,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,故曰自强不息矣”。后世的有志之士,致力于事业学问,亦莫不尽心竭力,昼夜不懈。这,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。
“厚德载物”,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。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。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。在历史上,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。佛教东来,被中国人民所容纳;明末西学东传,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。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,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。
“自强不息”、“厚德载物”是“奋斗”与“道德”的结合,它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、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,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集中表述。它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、不断前进。
我们要去做一个高尚的人。我们要在气节、操守、品德、治学等方面做到不屈不挠,战胜自我,永远向上,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。在做人做事方面,我们应该顺应自然,胸怀博大,宽以待人,承担起历史任务。
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、思想家、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一段精彩的话,这段话可以看作我们为这楼命名的集中的注解:
“国学中最具智慧的是先秦诸子,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孔子、孟子和庄子。孟子、庄子的思想里有许多对客观实际的反映,它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,是对客观实际、客观规律的认识,也即是对真理的认识。最经典的就是《周易》中的‘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’。
“‘厚德载物’是一种宽容的思想,对不同意见持一种宽容的态度,对思想、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。‘自强不息’是对生命的体会,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进、奋发向上。因此《易传》一方面讲厚德载物,一方面讲自强不息,就是表示人要有坚强的意志,同时又要有宽容的态度。我认为这两种思想:坚强的意志、宽容的态度在中国文化里面起了主导作用,是一种健康的正确的思想。在历史上,当中华民族受到外来侵略时,一定是反抗而绝不是屈服,它有一种坚定的自强不息的精神;同时中国文化的又一特点是比较宽容、博大,像基督教、伊斯兰教进入中国都被中国文化所接纳。历史上犹太人在世界上几乎没有立足之地,到处受排斥,可是它到了中国就融合进了中国文化,融合到了我们的民族之中。”
二、“博学楼”、“敏思楼”、“笃志楼”命名的文化解读
学校将三幢教学楼分别命名为“博学楼”“敏思楼”“笃志楼”。
此三楼之楼名来自于《礼记·中庸》。《礼记·中庸》曰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有弗学,学之,弗能弗措也;有弗问,问之,弗知弗措也;有弗思,思之,弗得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,弗明弗措也;有弗行,行之,弗笃弗措也。人一能之己百之,人十能之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”。
这,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。
我们取“博学”一词为教学楼命名,取“笃行”加“立志”合为“笃志”为教学楼命名,取“慎思”加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合为“敏思”为教学楼命名,是希望怀着美好理想来到都匀一中的同学们——
在这在这菁菁校园
放飞
立志、修身、博学、报国的理想
用青春的激情
去书写自己的
壮丽人生
就在我们带着喜悦,带着憧憬,带着梦想,带着希望迈进都匀一中的大门时,我们首先要明确:
立志,修身,博学,报国是我们此生的责任;
就在我们准备在这一片新天地接受成长的砥砺与磨练时,我们要记住:
勤奋善思、坚韧不拔、实践创新是我们获得成功的法宝。
我们立志,要立远志。我们做人要有方向,有理想,有追求。我们要知道,属于井底青蛙的,恐怕只有它周围的一坛死水和头顶上的一方“天地”。古今中外凡卓有成就者,其必从小就立下宏志。当同伴都不知为这个为那个而读书的时候,少年周恩来就立下了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理想。
我们修身,要修德身。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良好品格,净化自己的灵魂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我们要与社会上存在的不够诚实,意志不坚定,过分追求享乐长等不良行为和表现作斗争。要知道,这都是不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的。在遇到困难时,我们决不能畏缩;要知道,诚实勇敢,勤俭节约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东西。不修身,又何以齐家,又何以治国,又何以平天下呢?
我们追求博学,追求勤奋学习古今中外学问,丰富知识,增长智慧,学有所专,学有所长。要永远记住:越是博学多才的人,越能得到别人的尊重;越是博学多才的人,越能得到社会的肯定,声誉也越高。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,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一席之地,必须用知识来武装自己!因此,勤奋学习必不可少。
我们追求报国,是要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。我们的理想能实现与否,关系到国家的兴衰。我们要不惜舍弃个人利益服从振兴中华的伟业。
我们需要具备创新精神。毕竟,社会是前进的,固步不前,就会被社会淘汰。
此外,我们还要有坚韧不拔的品格。坚韧者,战无不胜,为无不功!
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谱写者,为了我们的伟大抱负,我们必须坚守自己的承诺,书写属于自己人生的绚烂华章。
上一篇:感 受 学 校 的 光 荣
下一篇:传承一中精神,点燃事业梦想
[2023-04-20]
[2023-04-20]
[2022-12-01]
剑水柔情起绿意,江天有意语依依——记2022年都匀一中退休教师交流会活动
[2022-11-08]
[2022-10-20]
[2022-10-20]
[2022-10-20]
和融共进实现新跃升、崇实致远创造新辉煌——副州长丁毅到都匀一中调研座谈
[2022-10-14]